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電子報 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342期 2020/02/01 出刊/ 半月刊

 

 

重讀《擁抱以色列》,我跟這塊土地的擁抱,抱得如何呢?

【文、圖∕樓和念∕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

 



  從九月底降落,10月、11月、12月,至今也待了三個月的時間。跨入2020年,我在這塊土地的駐足,也正式倒數6個月。 在這個承上啟下的時間點,又重新看了一次李潔寫的「擁抱以色列」。

  說到這本書其實覺得很驚艷,明明不是歷史書,也不是工具書,來以色列、交換一年,就是一本心得書,但是每每在打包的時候翻閱,又覺得沒帶在身邊很可惜。沒想到,自己踏上這塊土地之後再讀,沒翻幾頁,就想休息一下。正因為太相似,有好多想要正反辯證、對比的想法,忍不住繞著幾個問題轉:

  身為一個「在以色列生活的人」我真的足以對得起這個機會了嗎?對於每個貼在這個國家上的標籤,我都認真的理解、並且形成自己的見解了嗎?

26012


  (剛到以色列的前幾天,出門都覺得壓力很大,到地中海散心是那陣子最療癒的休閒。魔幻時刻的地中海。隔了4分鐘,畫風突變。)

  

關於生活

  之前「一件襯衫」分享劉軒的影片,那時候他剛從美國念完碩士回來台灣,搬進租屋處的第一天晚上,把行李安頓好,發現樓下是一間火鍋店,裡面都是一家子、一群一群的人,他一個人穿過那間熱煙冉冉上升的火鍋店,走到隔壁的便利商店買了一碗泡麵,回到樓上,才發現沒有熱水壺(身為一個外來者,哪裡會知道便利商店就有提供熱水呢)所以他就走進浴室,把浴室的水調到最熱,蹲在廁所裡,泡了一碗半生不熟的泡麵。那時候的他說:爽啊,這不就是一切開始的鳥樣嗎?

  「瘋子啊,到底爽什麼爽」這是我看完那個影片的第一個想法。回想自己剛到住宿地點的第一天:覺得餓了,才想到該去超市買菜。到了超市,才發現怎麼結帳的金額跟我看到的都不一樣。有炒鍋了,又想著需要有一個湯鍋。想洗澡了,發現怎麼水不會熱。洗好澡了,發現沒有吹風機。想用電腦,發現手機網路的熱點沒有辦法分享。想睡覺了,發現還是沒有枕頭跟棉被。剛到的第一天有點感冒,只好穿著很厚的睡衣、蓋著沒有內裡的棉被套,膽戰心驚的希望早上起床的時候喉嚨痛不要變嚴重。就連睡覺也要冒個險,度過了我的第一天。

  爽嗎?想著自己也從那個階段走過來了,成為一個可以回頭望的人,突然又很開心這個快要感冒的感冒,因為「接下來你會有無數次踏出舒適圈的時候,你都再也不會像第一次一樣,有這種胃軟軟的感覺了。」

關於以色列人

  其實寫「人」,我一直覺得很害怕,因為好人壞人每個地方都有,但是一旦把這些特質理解為一個民族、一個文化所共享,那就很難再辯駁,不論好壞,一旦發生,大家只會像是「拿著教科書」一樣去「對照、驗證」,卻沒有去思考個人個性、家庭、教育這些後天因素的影響力。我的意思是,我當然也可以擠出幾個「猶太人就是很⋯⋯」、「以色列人真的有夠⋯⋯」的例子,但是有意義嗎?如果我跟這個人,總共見面30個小時,在相處的過程中得出一個結論,推展給整個民族共同承擔,你覺得有意義嗎?如果談戀愛,半年都還算熱戀期而看不清一個人,那怎麼能說一年能夠期待我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整理出一個一致的想像呢。

  每個相遇都是故事,故事是用來感受的,不是用來當作教科書驗證的。

關於以色列
26012


  (旅客一定會造訪的城市:耶路撒冷,但是有多少的世代衝突都是從這座漂亮而古老的城市而起呢?攝:Sander Crombach)

  「別人的聖地之旅,我卻在盤算如何解開這個地區的衝突疑團,橄欖樹下永無休止的鬥爭。」——張翠容

  以色列跟巴勒斯坦之間的歷史,複雜的程度堪比哲學問題,「巴勒斯坦」這個用詞也許不夠精確,因為對於以色列人來說,巴勒斯坦是個歷史名詞,現在已不存在,在官方的稱呼叫做約旦河西岸領土(territories)。找到答案的過程真的很不容易,要把每件事情的是非對錯爬梳清楚,大概要走一趟「何謂正義」、「何謂公平」、「停戰的和平是誰的和平」這些玄之又玄的問題。歷史本身就很複雜,更何況是親眼見到雙方的人,抽掉文字的包裝、後設的溫馨詮釋,對歷史認真糾結、隨之情緒起伏,想當初高中時地理老師給我們看過以巴衝突的影片,藍藍、綠綠的,看過一遍還搞不清楚,怎麼我現在就在這裡,面對著這些人了?

  前一個交換生作者李潔,在書裡提到,在來到這裡之後,態度從不支持變成支持以色列。我看了之後心裡萌生好多好奇,是因為接觸了以色列人之後,覺得以色列人很熱情嗎?是因為理解猶太人被迫害的歷史,覺得同情以色列人嗎?是因為交了很多以色列朋友、聽了很多傾向以色列的故事,所以引發感同身受了嗎?為什麼會支持「以色列應該有權利佔有這塊土地並且讓原本居住在這塊土地的人住進難民營」?有人會說支持以色列的理由是「譴責暴力」,當然,這是最政治正確的呼告,但是在以色列殺了這麼多人,在巴勒斯坦決定武力反擊的時候,登高一呼說「和平才是正確的道路」,這樣真的公平嗎?

  讓我想到前陣子朋友給我的評語「浪漫」,這裡的浪漫是來自於,我們總是因為衝突感覺痛苦,總是希望眼睛一閉、手機一關,衝突不會繼續,痛苦快點停止,所以我們攏統的說說暴力會帶來更多暴力,所以舉凡「訴諸暴力」就要承擔一切問題的原罪,「不要暴力衝突」就像心靈雞湯裡提倡「做個好人」、「擁抱世界」,卻說不出「好」的定義,也說不出面對仇恨如何「擁抱」,「和平、不要打架」這個概念很簡單,卻像是寫給老師看,而且一定會給100分的答案,顯得不切實際而空泛自大。(但這個論點的反面是,如果隨便隨便提倡和平會顯得很空泛自大,難道「和平」也尋找適當的位置才能讓發生了嗎?)

  以巴衝突如同李潔所說,是每個駐足這塊土地的人,都不得不、閃躲不了、一定會去思考的問題,這大概是其中一個,身為以色列交換生,跟其他國家不同的地方吧。






  Facebook Twitter Line

▲BACK

贊助單位 / 桃園市政府客家事務局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周景揚校長
◆ 發 行 人/ 周錦宏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王保鍵老師、江俊龍老師、周錦宏老師、
姜貞吟老師、孫    煒老師、 陳秀琪老師、陳定銘老師、
張翰璧老師、黃菊芳老師、劉小蘭老師、蔡芬芳老師、
鄭曉峯老師、賴守誠老師、鍾國允老師、羅肇錦老師。
(依姓氏筆畫排序)
◆ 主   編/ 周錦宏院長
◆ 執行編輯 / 陳秀琪系主任、黃菊芳老師、邱一帆老師
◆ 編 輯 群/ 涂政強、梁萩香、彭淑姿、陳昀楨、彭賢明、
廖千慧、賴音如、賴亞華、羅雅鈴 (依姓氏筆畫排序)
◆ 網頁製作 / 李岳哲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050